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运用哲学思维狠抓落实

作者:张宇飞   更新时间:2022-05-30 09:50   阅读次数:[]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实践品格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在行动中,踏踏实实工作、切实解决问题。狠抓落实,是实现奋斗目标、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要求。运用哲学思维狠抓落实,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高抓落实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把握狠抓落实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列宁对认识过程是这样阐述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从实践到认识,谓之“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这一过程,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经历了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和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使得认识不断得以深化,从而更加趋近于客观事物本身。

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任务远未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继续进行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相比于第一次飞跃来说,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其原因有二:第一,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依然是观念性存在,要把观念性的东西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毛泽东同志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得以证实,错误的理论得以发现,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狠抓落实,强调的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它是在第一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过程,是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决策、部署、措施、要求等落到实处,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显现成效的过程。狠抓落实,不仅是实现认识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需要,也是在实践中证实和发展真理、发现和剔除错误、不断完善认识和决策的需要。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理解狠抓落实的前提条件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就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失败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实践、仅凭主观产生的理论往往是谬论。

成功的实践有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狠抓决策落实,前提条件是决策本身要正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决策不科学而导致落实不力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有些领导不顾客观实际,从主观愿望出发,拍脑袋、想当然地发号施令,盲目地跟形势、赶时髦,而不考虑群众的需求和当地发展的特点,致使所作决策毫无落实的现实基础;有些领导关起门来费尽心思瞎琢磨,今天一个“新点子”,明天一个“新思路”,总是搞一些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最后无所适从、没办法落实;还有些领导为了所谓“政绩”而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乱集资、乱摊派而不惜劳民伤财,这样的决策因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导致在落实过程中举步维艰。狠抓落实,首先要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切合实际、顺从民意、符合规律的决策是狠抓落实的前提条件。

如何制定正确决策,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的答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成分。实事求是,就是把了解实际、掌握实情作为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并在充分了解实际的基础上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狠抓落实必须坚持调查研究与做好方案的辩证统一

我们有时误认为,对于决策制定环节来说,调查研究必不可少,而在决策落实阶段,只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将已有决策、部署和指示要求付诸实施即可,搞不搞调查研究无关紧要。这种认识是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未能坚持辩证法。对于决策落实环节来说,调查研究依然重要,原因在于:其一,决策者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作出的决策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也不可能把落实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考虑周全,这就需要决策落实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不断地校正完善决策;其二,时移势易,决策面对的主客观环境,在决策落实时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决策落实者基于调研随时掌握并顺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其三,决策往往考虑的是一国、一省、一地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规律,它更关注矛盾的普遍性,而落实则要求在普遍性规律的指导下解决某地、某部门的特殊性问题。狠抓落实,既要遵循决策的大方向,保证落实不跑偏,又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狠抓落实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提高狠抓落实的实效性。决策落实过程中有些具体问题需要弄明白、搞清楚,如依靠哪些人落实、如何分工、落实的手段和路径如何、落实面临的主客观条件怎样等,这些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直接关乎狠抓落实的实效性。深入分析、准确把握这些问题,要靠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

在全面掌握所在地区和部门落实决策面对的主客观环境、准确分析落实决策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制定决策落实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狠抓落实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决策落实的成效,一定要用系统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落实的新局面。工作方案一定要目的明确,搞清楚努力的方向和要实现的目标,防止就事论事甚至本末倒置;任务设定一定要具体,责任要落实到人,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措施要符合实际,有效有用,有操作性。

形成巨大合力是狠抓落实的主体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狠抓落实归根结底是要在基层、在群众中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工作落实的主体力量。所以,主抓工作落实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好群众工作,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激发他们推动工作落实的创造性,以形成狠抓落实的巨大合力。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实现领导积极性与群众积极性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要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相信人民群众的觉悟,看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性力量,真心实意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抓好工作落实。首先,要切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真真切切的实惠。只有一切为了群众,才能一切依靠群众;切实践行党的宗旨,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关于决策制定,要让群众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关于决策落实,要让群众知道哪些人落实、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落实、落实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如何克服。要把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如实告诉群众,并同大家一起商量决策落实的措施和办法。这样,既有利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又有利于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把决策落实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后,要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群众监督是根本、有效的监督。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既有助于督促党员干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狠抓落实,又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从而使领导和群众在狠抓落实过程中形成现实合力。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诉求,保障、畅通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