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全面深刻领会“两个结合”

作者:李捷   更新时间:2023-08-28 09:21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两个结合”与“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出并系统阐述“两个结合”是理论创新的必然

从历史层面来看,“两个结合”作为一种规律,其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或认识得深刻与否,就一直在起作用。但是,真正把它作为重要规律和根本遵循概括提出并加以系统阐发,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的重大理论贡献。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在不同时期都有其针对性和要强调的重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针对的是克服教条主义错误倾向,因而特别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强调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针对的是克服传统社会主义思想束缚,所要着重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问题,因而在继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但一定要讲新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针对的是克服妨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各种挑战,尤其是克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这些问题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说,都涉及解决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新时代,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概括提出“两个结合”,就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认识发展的必然,这也是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的必然。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为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有了“两个结合”这个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要把握好几点:一个是“魂脉”,即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一个是“根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魂脉”和“根脉”都不能脱离站立的大地,这就是“立足点”和“出发点”,即当代中国实际。

先来看“魂脉”。中国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做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事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再来看“根脉”。为什么不能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已充分证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再来看“我们站立的大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这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目的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进入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踏上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把握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这个“一体两面”关系,就把握住了“两个结合”的本质特征。

前提条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回顾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关于“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问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要辩证地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正是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立意所在。

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是对“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的精辟概括。进一步来说,要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可以着重从以下三点来把握。

一是深刻把握“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的关系。“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既是新时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规律和根本遵循。这是两者共同发力的地方,但又各有侧重。如果说“两个结合”从基本规律的角度,揭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那么“六个必须坚持”则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进一步回答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

二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和根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三是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我们要主要把握好五点:其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其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其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其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更好肩负这一庄严使命任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攀登思想新高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第二,形成理论大格局大气象。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第三,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对这一思想体系的跟进研究,也需要更加聚焦在体系化、学理化上。要重点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体现其原创性、时代性、继承性、民族性。

第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第五,走好群众路线。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党的创新理论都是源自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既要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又要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求是杂志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