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并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示,这对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阶段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将现代化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共产主义(含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第二阶段如何实现?马克思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跨越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内压榨、对外掠夺的原始积累阶段,开辟另一条现代化之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观点,分析我国的国情和特点,提出“走自己的路”,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论断。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作了深刻总结,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现代化进步的同时,也对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进行了反思,认为通过模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获取在世界体系中的合理位置,对于很多民族而言已经失去了时机和条件,面临重重外在的压迫和阻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有着清醒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始终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的统领者和开拓者。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没有党领导的现代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开创、推动发展的,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接力推进,从党的七大到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在绝大多数的代表大会上都一以贯之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在党的报告中专门研究部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能否实现,关键在党。早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也强调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980年1月,他在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新年茶话会时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保证党的领导。我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风浪,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一条保证。”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带领十四亿多人口如期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前进的道路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够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够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要始终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将它作为规划现代化目标任务、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国家贫穷落后,经济一穷二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生产力极端落后,使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要改变落后现状就必须实现现代化,我们党通过先发展工业,进而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人民生活温饱不足,现代化程度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基于对国情的重新认识和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借鉴,我们党提出更务实可行、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还要经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推进一系列变革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现代化差距,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们党立足人口规模巨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具体国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计划逐步实现阶段目标,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五年规划(计划)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每一时期的路径安排和奋斗目标,其重大作用在于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施政理念,通过确立发展目标来引领发展方向,通过部署发展措施来实现发展目标。从1951年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五年规划(计划)的主题始终是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我们党经过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探索,找到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年度规划相匹配的规律性特点,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两步走”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三步走”,再到新时代“两步走”这一系列战略目标都是通过五年规划(计划)逐步实现的,其发展目标都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五个五年计划提高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四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至“九五”计划)推进改革开放,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按照“三步走”安排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通过“十五”至“十三五”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持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主题,根据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等一系列新情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系统部署,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开启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综合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