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仅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而且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一
中华民族在农耕时代就创造了举世公认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成就,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展示了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坚韧品格与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这一活力源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纵观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我们深深感受到历尽沧桑而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历史韧性与砥砺之力;披览灿若星汉、哲思深邃的中华古代典籍,我们深深感受到丰富浩瀚而又精深微妙的先哲遗存所具有的思想厚度与思致之美;品赏匠心独运、精美绝伦的中华传统工艺,我们深深感受到素朴稚拙而又精巧雅致的器物营造所具有的设计巧思与创新匠意;寻味情感浓郁、生趣盎然的中华儿女日常习俗与生活美学,我们深深感受到人伦深厚而又礼序井然的传统社会所具有的生活智慧与沛然生机。拥有如此深厚博大的优秀文化传统与古代文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依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支撑。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得益于优秀文化基因,更得益于充满创新活力的文明智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模仿重复、故步自封的延续,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延传。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在创新中更迭发展——从半坡遗址的陶器,到秦汉的陶俑和唐朝的唐三彩;从商周发端的瓷器烧制,到汉唐瓷器的渐趋成熟,再到宋之汝窑元之青花的精美雅致;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古朴神器玉琮,到汉代精巧的金缕玉衣,再到唐宋之际工美艺精的生活玉器、明清时代精美绝伦的玉雕艺术,历朝历代的造物文化,无不是在演进中完善、传承中提升,不断展示着东方文明与华夏风采。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在创新中绽放异彩——从夏商周的礼乐文化,到汉唐的舞蹈音乐;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从书法篆、隶、楷、行、草的历史演变,到绘画工笔写实、墨戏写意的传承与变革,历朝历代的文学艺术,也无不是在创新中传承、传承中发展,持续装点着华夏文明的艺术殿堂。迄至近现代,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这种连续性也从未中断,而是在变革与创新中,既保持文化与审美的民族特性,又发展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文化,逐步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精髓与发展规律,加强对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华文明之脉生生不息。
二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璀璨之花,其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还来自其统一性与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艰难曲折并在探索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这既得益于“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传统文化智慧,也得益于融为一体的各民族文化,还得益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共同信念。这种统一性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开放、包容的融合为一,是在统一性基础上秉持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是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统一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稳定基础,包容性为统一性注入充沛活力。在现代文明的制度形态建构中,我们既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智慧,又积极借鉴、兼收并蓄世界各国现代化先进经验。“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在现代化进程的制度性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曲折和艰难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中国共产党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情怀,呼应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绿色发展潮流的道路,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整体性思维观照生态文明建设,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融入生态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崭新内涵与开阔视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不仅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创造出现代化建设新图景,而且以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汇聚起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保持着恢宏格局与开放胸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借鉴和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不断彰显着新的活力,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深厚底蕴。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立足文化高质量发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和价值观念,确立创造时代文化精品和传世之作的高远志向,高质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水平,高标准提供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使中华文明之花更加璀璨繁盛。
三
人类文明史表明,和平是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间断,还在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古往今来,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不搞恃强凌弱、称王称霸;秉承崇尚和平的文化传统,形成倡导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与和合共生的价值观念。今天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既希望自身幸福安康,也祈愿各国人民生活美好。“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战争阴霾会导致文明之光暗淡,思想僵化会导致文明之光褪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中华文明之光永续照耀的历史真谛。“两个结合”为我们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新文化提供了根本保障。“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文化智慧的当代运用。现代从传统走来、从历史中孕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些突出特性,内在地影响着文明的物质表征、制度形态和精神追求。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清楚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文化智慧与思维方式,有利于在更深层面理解传统文化精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中华文化沃土中培植新时代的文明之花,就是要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现代性构建,从文明的内在结构中进行文化重塑。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