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的理论家,也是调查研究躬身践行的实干家。总书记的调查研究理念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总书记的调查研究思想贯穿治国理政方略和系列讲话精神中;总书记的调查研究实践涉及各领域各层面,具有普遍指导性。向总书记学习调查研究,对开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响应党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号召,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突出着眼现实问题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察实情、谋实策,力求做到“研有所获”。
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敏于发现人民期盼。在基层工作时,“从不在办公室闲坐”是很多人对习近平同志的印象。据当年正定县委办干部回忆,习近平同志经常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搞调查,“特别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在百姓家调研时,他都会仔细查看院落、卧室、厨房,详细询问工作、收入、医疗等情况,切实做到深入了解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和期盼。
二是科学研判精准发力,善于分析时代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在考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一带一路”建设等区域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多次研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考察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高新开发区时,思考分析中国核心技术的根本出路,开辟了建设科技强国“新赛道”。深入云南洱海、青海盐湖等地,调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经验支撑。
三是运筹帷幄研究对策,勇于破解发展难题。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作出制度规定:县以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必须事先充分开展调查研究,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的,一般不列入党委和政府会议的议题。“八八战略”推出前,习近平同志展开了长达10个月的调研,才正式亮出这一“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7次座谈会、50多次调研、走遍14个特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举措,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最终夺取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注重把握时间节点
“知者善谋,不如当时。”调研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常态,在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他必然会在调研的路上。
到任新岗位,以调研开新局。每到一地履新,他都坚持“先调研再发言”的严谨工作作风。到厦门工作的第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了调研上”;初到宁德,就马不停蹄地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把9个县区全都走了一圈;去浙江履职后的头两个多月,就把11个市走完了。以调研开路,先对任职所在地有一个宏观轮廓和总体把握,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策,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做法。
定重要政策,以调研谋规划。习近平同志在事关地方发展前途的重大文件、政策、决策制定出台之前,必定要经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研,始终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在正定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规划,在厦门制定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宁德倡导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在浙江制定的“八八战略”等,无一例外都是在扎实而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
逢重大节日,以调研表关心。习近平同志总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慰问相关人士,同时也通过召开座谈会了解相关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在福州,“每逢国庆、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他都会亲临农贸市场查看市场供应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习近平总书记都同青年、教师等一起度过,同代表座谈、前往基层考察,寄语新希望。
遇重大难题,以调研促解决。习近平同志在遇到重大难题时,坚持“调研先行”,通过调研了解事件的原委,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在福州期间,得知福建沿海几个县历来偷私渡频发,他亲自到相关县域的码头、渡口、边防等地进行专项摸底调研,领导相关部门联动协商、齐抓共管,开展“闽海行动”,使偷私渡、走私贩私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善于运用调研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遵循调查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他常用的调研方法有以下五种。
一是实地调研。实地研究是习近平同志开展调研最常用的方法。在正定,他跑遍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在厦门,他走遍了厦门农村、海岛,还有海拔1000多米的军营村;赴任浙江,他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通过实地调研,他能够全方位了解管辖地区和部门的生产发展状况,近距离接触民众,倾听民声,与百姓同频共振。
二是问卷调研。习近平同志擅长运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民声、民意、民情。主政福州时,他为了规划福州今后20年的发展方向,通过《福州晚报》刊发收回了28785张答卷、24536条建议。2020年,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在我国五年计划和规划编制史上是首次,基层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得以直通中南海。
三是访谈调研。集体访谈也称之为座谈,是习近平同志广泛征求意见的常用方法。他在福州首创老干部“季谈会”,还经常召开“拥军座谈会”“科技季谈会”“宗教工作座谈会”等,向大家请教、请专家把脉。2020年在湖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场基层代表座谈会,农民工、快递员、乡村教师等被请进会场,畅所欲言、提出建议、共商国是。
四是建立试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很多政策的推广都建立在成功的前期试点基础之上。比如,在正定推行的“大包干”,就是事先在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双店公社开展试点成功后推广的;在宁德尝试“连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改造”,验证可行之后,作为样板在全省铺开;“生态福建”的建设也是以治理长汀水土流失为试点开端。
五是剖析典型。在福建期间,习近平同志六年七次深入晋江调研,通过解剖“晋江”这只麻雀,总结了“晋江经验”,提炼了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的“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坚持强调作风建设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调查研究务必“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
杜绝官僚主义,“亲口吃梨子”,做到“实而又细”。“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下基层时常说的话,也体现在他每一次扎实细致的调研过程中。他注重轻车简从,在正定时经常骑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下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在各地考察调研时,不封路、不扰民,清新、节俭之风如影随形。他的调查研究,不是走马观花、摆摆样子,而是沉下去摸实情、办实事。
杜绝形式主义,不“蜻蜓点水”,做到“深中有远”。从陕北高原建淤地坝,到福建宁德清淤修渠,习近平同志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在“3820”战略工程提出来后,有不少干部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想20年那么远。对此,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言中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
杜绝以偏概全,多“交换比较反复”,做到“准而有效”。面对大量材料和情况,怎么确保调研结果真实可信?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6字诀:交换、比较、反复。一项政策出台前,他会倾听“八面来风”:既找干部、专家、老同志交流,也重视同事和下属的意见。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4次深入东北,2次召开专题座谈会,通过反复研究,提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杜绝打马虎眼,“把脉问诊求实效”,做到“研以致用”。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注重成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曾经的同事回忆,他调研有一个特点,就是现场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不好解决的拿回来研究解决。而且,凡是他安排过的事情,都要亲自调研、检查落实。比如,在福建工作期间,治理“餐桌污染”、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等,他都定期跟踪检查落实情况。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