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22-09-27 09:35   阅读次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新时代如何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部署,为全党坚持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开辟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以铁一般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沿着这条康庄大道、人间正道,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提升至12500美元;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1/4左右上升到了1/3左右;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植树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践深刻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奋进新征程,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迈出新的步伐;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乘势而上、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

“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历经风霜雨雪、激流险滩,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锻造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伟大革命精神。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是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高昂革命斗志,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党员干部明确提出,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一百多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越是长期执政,就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扬革命精神,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过去十年来,战疫情、斗洪峰,反贫困、建小康,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不畏风险、勇毅前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哪一项要实现都来之不易,都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胆魄,都需要鼓起更加雄健的革命精神去闯关夺隘。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前进道路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我们必然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越是接近奋斗目标、越是面对风险挑战,就越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有深深的忧患意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也是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我们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世所罕见。其中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讲“准备吃亏”时一口气列了十七条困难,强调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迎接困难,“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不久,在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对即将诞生的政权保持“赶考”的清醒。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力主在国歌歌词中保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是要让大家始终保持警醒,安而不忘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这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绕不过的门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经济发展风险、科技安全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生态安全风险、生物安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党的建设面临的风险,有效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这些风险挑战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特别是要看到,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如果我们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导致各种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可能迟滞或被迫中断。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奋进新征程,不断提高驾驭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伟大社会革命锻造和成就伟大的党,伟大自我革命保障和推动伟大的事业,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宝贵经验,也是党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重要遵循。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千钧重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全人类为己任,要实现这样的崇高使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彻底的自我革命来推动深刻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有资格、有底气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实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能力的整体性提升,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通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谈到“窑洞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情办好,把弘扬中华文明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情办好,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奋进新征程,党的建设面临更加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我们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要求;另一方面,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要保证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以“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把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执笔:曹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