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作者:唐方裕   更新时间:2021-12-06 10:51   阅读次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全会要求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全会要求,应当深刻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结合实际把这一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植根于悠远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内含一种自觉的压力和动力,孕育着清醒、警觉、奋进和坚韧,对涵养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浩然正气和高尚情怀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打开中华传统典籍,忧患意识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一部《诗经》“忧”字出现近百次,其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反复提醒人们心存戒惧、谨慎从事。《周易》中最早出现“忧患”一词,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概念相反相成,“自强不息”“安不忘危”“泰极生否”“朝乾夕惕”等表述发人深省。历代仁人志士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挚爱,创造了大量饱含忧患意识的经典名言。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纵览中国历史,数千年王朝更迭,就是一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兴衰成败史。商纣王沉湎酒池肉林而罔顾危机四伏、万民咒骂,导致国灭身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终雪败辱之耻。唐太宗视魏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呈文为逆耳忠言,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屡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发展机遇,结果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类似例证,不胜枚举。历史反复证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个朝代如果有自觉的忧患意识,就往往政治上清醒洞明、奋发有为;反之,则容易陷入骄奢淫逸、麻痹昏聩,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还要看到,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已广泛渗入百姓日常生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绵长的生命力。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民间谚语,像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未雨绸缪,“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船到江心补漏迟”“小心驶得万年船”“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等,都蕴含劳动人民朴素的忧患意识,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总之,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已经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深处,始终砥砺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

二、我们党是居安思危、富于忧患意识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激发全党全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断将其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力量的光辉历史

《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这样,原因有很多,始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其中重要一条。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忧患意识相比,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有着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强的担当。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始终葆有高度清醒的忧患自觉。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党中央第二天就发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时代强音,激发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强烈忧患。延安整风运动中,党中央号召学习《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警醒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郑重提醒全党“准备吃亏”“准备困难”,强调“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又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攻击,明确提出“两个务必”。正是以这样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毛泽东同志慨叹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深刻指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反复警示全党全民族防止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深刻揭示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提出“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是以这样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由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九次提到“风险”一词;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并列举了八个方面十六种具体风险;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系统强调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责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赋予忧患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教育激励全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应对和妥善处置中美战略博弈、新冠肺炎疫情、重大金融风险、香港“修例”风波、所谓南海仲裁案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深刻感悟到,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心怀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肩扛救国富国强国重任,才能在苦难辉煌的百年征程中一次次激发起全民族的昂扬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进而不可逆转地强起来。

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党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始终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到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经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正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前进道路上,各式各样的漩涡、暗流、险滩绝不会少。从世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发展鸿沟日益扩大,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沉渣泛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蔓延,我国发展将面临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从国情看,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区域不平衡、人口老龄化、意识形态、公共安全、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多,宗教、涉疆、涉藏、涉台、涉港等方面的斗争将更加复杂尖锐。从党情看,长期执政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各种有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还有不少,滋生腐败、形成“四风”的社会土壤还未彻底净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一旦出现就来势汹汹,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连锁性,如果应对不力,就容易造成各种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并可能向政治风险传导,使小风险变成大风险、局部风险变成系统风险,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全局,甚至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始终保持如履如临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时刻准备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只有真正做到既解近忧、又怀远虑,才能不断化险为夷、转危为机。

四、正视党内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成为全党普遍自觉的意识和修养

总的看,党内大多数同志能够正确认识形势,保持头脑清醒,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但是,面对我们党长期执政形成的有利条件,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可喜局面,面对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盛世环境,党内一些同志包括有的领导干部淡化甚至丢掉了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有的安于现状,盲目乐观,缺乏进取动力;有的囿于眼前,轻视长远,对各种风险挑战缺乏应对准备;有的顾重小我,不谋大局,不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群众疾苦;有的贪图享受,攀比阔气,追求奢侈生活;有的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习惯于听喜不听忧、报喜不报忧;有的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成功的考验。这些虽然不是党内思想和行为的主流,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认真研究并有效解决党内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成为全党普遍自觉的意识和修养,是学习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落实《决议》要求,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增强对党的历史使命的神圣感敬畏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结着数代仁人志士的美好夙愿,寄托着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求索和牺牲奉献,民族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这是何等的令人欣喜和自豪。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的表现和作为,将直接影响民族复兴的进程,这又是何等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新征程上,共产党人应当以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满怀神圣感、永葆敬畏心,锚定远大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自觉把思想和言行同党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矢志不渝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真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第二,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增强忧患意识,内在要求我们对成败得失保持清醒,在胜利和顺利面前力戒骄娇二气,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急躁冒进。现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是身处盛世,我们越应当牢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常怀忧患之心,多虑长远之事,做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而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不能因为取得骄人成绩而松弛懈怠,更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得意忘形。

第三,加强学习实践,增强担当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增强忧患意识,离不开辨别风险的过硬本领,离不开应对挑战的担当作为。如果丢掉了学习和实践、担当和实干,即使整天忧心忡忡也无济于事,那种只在口头的忧患并不是真正的忧患。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当把心存忧患、勇挑重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的决心和韧劲,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提高识别、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练就大心脏、宽肩膀、铁脊梁,遇险不乱、处变不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火热的实践熔炉中百炼成钢。

第四,以强烈的斗争精神应对风险挑战,做到难不住、压不垮。风险挑战面前,视而不见不行,躲避退让也不行,逡巡蹑足同样不行,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闯关夺隘、应对有力。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当摒弃一切畏首畏尾、一切消极懈怠、一切瞻前顾后,始终保持狭路相逢勇者胜、不破楼兰终不还、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讲究斗争艺术,把握斗争规律,不在艰难险阻前低头,不在泰山压顶下退缩,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第五,保持艰苦奋斗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靠的都是艰苦奋斗,正所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虽然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利用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共产党人,应当从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精神养料,永葆艰苦奋斗政治本色,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拼搏奋进、不耽于享乐,都厉行节约、不奢侈浪费,矢志以顽强奋斗、永远奋斗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铿锵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