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贵州日报   更新时间:2021-09-22 17:11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性质决定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必须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倾听人民心声,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权益,接受人民监督;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要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坚实执政基础,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将自我革命引向深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夯实全党思想根基。要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属性,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必须确保党员经受住各种诱惑和风险考验,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四种危险”。只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成就伟大事业,都必须经历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要运用底线思维,坚定战略意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伟大任务,那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底线决不能逾越,要提升“国之大者”的自觉意识,时刻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定的决心意志。进行伟大斗争,要具有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不仅要打好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而且还要打好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进行伟大斗争,要增强斗争本领,弘扬斗争精神。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要练就一身高超的斗争本领,克服“本领恐慌”和“本领弱化”,在新时代大潮中尽显英雄本色。

必须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坚持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确保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高效运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的根本保障。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进一步加强各方面机构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坚定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提高运用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必须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才能激发出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格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注重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再分配制度,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最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