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作者:郭庆松   更新时间:2020-11-16 10:25   阅读次数:[]

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全面权衡、科学决断,综合评判、科学取舍,是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核心要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起草情况、主要内容、重要观点等,无不体现了科学决策的形成逻辑及基本要领。

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

“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将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支撑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浦东的重要功能佐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当时,“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挂在人们嘴上。经过三十年发展,浦东取得历史性成就。2019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12734亿元,是1990年的211倍;人均GDP达到22.9万元,折合3.32万美元。如今,聚焦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浦东已站上新的起点。

“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正是开发开放的决策,才让浦东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正是通过上海的这个大动作,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会关上国门,反而会开得更大。浦东在不断开创一个个“几乎不可能”的第一的同时,折射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态度。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国之大者,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居于核心位置和优先地位。

心中有数,就是把自己的工作、部门的工作、单位的工作、地区的工作放到“国之大者”中去思考,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尽力而为、顺势而为、有所作为。

积极关注党中央最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最需要什么、重视什么,全面把握国家和人民最渴求什么、向往什么。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是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试金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是一个充满新挑战与新机遇的新阶段。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作为《建议》的核心要义,就是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的深刻反映,也体现着党员干部应秉持的政绩观。

不同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努力实现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表现,值得提倡;但与此同时,立足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注重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据此作出科学决策,干出“硬核”政绩、长远政绩以及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群众检验的政绩,真正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既为当前谋又创千秋业,既为己方谋又计天下利。

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全面权衡、科学决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是全面权衡、科学决断的结果,体现科学决策的必然属性。

科学决策中的全面权衡、科学决断,就是要在全面掌握有关情况、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综合分析,权衡利弊、科学研判,所作出的最后决断。善于决策、敢于决断体现领导者的勇气和魄力。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要全面准确。信息不准确、信息不对称是科学决策的大忌。可以说,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的水平,所以,决策者需要在决策前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信息收集能力也是决策者的基本能力之一。

科学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是官方和公开渠道得来的,也可以是通过网络途径、大数据工具获取的;可以是汇聚民智、采集民意获得的,也可以是各种类型的调查调研获得的,等等。当然,各种来源所获取的信息,还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全面可靠的决策信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提出,就充分体现了信息占有的全面性。党中央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还首次采取网络征求意见的方式。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反复进行讨论修改,体现科学决策汇集民意、信息全面性的要求。

与此同时,在信息全面、信息对称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全面思考、权衡利弊、科学决断。

科学决策的真谛就是思考要全面,包括目标、问题、方案、举措、效果、过程等都要体现全面的要求,要代表各方利益、体现各方诉求、符合实际情况。这里面还涉及一个价值理性的问题,即决策者注重决策本身所代表的价值立场,体现是否值得做。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作出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标,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决策。这一科学决策,一方面是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体现共产党人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是毛泽东站在民族大业的立场所作出的战略决断,体现价值立场的根本要求。

一般来说,价值理性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待决策的合理性问题。比如,就社会和民生领域的决策来说,更多地涉及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目标指向是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关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2035年远景目标时就明确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对有关人民生活中长期发展进行决断的注重价值理性的重要体现。

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

《建议》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

同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原因也是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不宜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可以说,这是综合评判、科学取舍的结果,体现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科学决策的可行性研究,是决策领域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决策是用来执行的,科学决策的执行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促进地区和部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一般来说,科学决策一定是可达的目标、可行的方案、可预期的效果,因此,作决策一定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实际上就是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围绕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宏观研究又微观分析,既研判现状又预测趋势,在既定的范围内进行方案论证,提出合理利用资源达到预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报告。

多方听取意见、积极吸纳意见,也是综合评判、科学取舍的重要前提。如果说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论证是技术层面的手段,那么,多方听取意见、听取不同意见则是理念层面的方法。

翻开《建议》全文,可以看到,第47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正是考虑到人民群众对养老问题高度重视,经过统筹考虑研究,把积极应对老龄化从卫生健康领域单列出来。同时,文件吸收了一位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网民的具体化建议,明确写入“互助性养老”提法。

《建议》的出台,做到了“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既要听取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又要听取非专业人士的一般意见,据此可以拓宽思路;既要听取领导干部的真知灼见,又要听取基层百姓的真实感受,据此可以更接地气;既要听取党员群体的意见建议,又要听取党外人士的建言献策,据此可以更加全面。在大量网民建言中,对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最为集中,为《建议》起草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显然,这样的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必然使得“十四五”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体现各方要求。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