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鲁保林   更新时间:2022-02-28 10:58   阅读次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绚丽画卷。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开辟的崭新道路、承载的历史使命、形成的文明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势。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坚定道路自信,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现路径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漫长而崎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纳入现代世界发展大潮,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现代化才真正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发展环境完全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党的领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赶超发展、和平崛起,其目标步骤和方式方法彰显着社会主义的特质和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比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更加可行、更加优越的道路。我们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路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一定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同时又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丰富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伟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植根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条路子走得对、走得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更加坚持道路自信,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坚定理论自信,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武器

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探索和成功实践,不仅顺应了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规律,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准确称谓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走自己的路是根本立足点,社会主义是真正底色。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我们党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特征和要求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由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使命。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航向。

坚定制度自信,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障

制度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10多亿人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极其复杂的、群众性的探索和创新的事业,充满着各种风险和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稳健前行,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前行的根本保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设想。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五大和十九大再次对其进行细化和充实,先后形成“新三步走”和“两步走”战略安排。尽管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侧重不同,但是都指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规划长远、方向一致、战略连续、与时俱进,充分显示了党的领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大批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上下贯通的严密组织体系,具备高超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执行能力,能够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组织和集聚起来,形成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解决温饱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阔步踏上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动力充沛,整个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突破了公有和私有、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世人瞩目,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更加坚定制度自信,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制度之基。

坚定文化自信,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磅礴的精神力量

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中华文化强调“敬德保民”“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思想和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根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从“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这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的世界,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贫困和饥饿依然严重,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马克思主义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为理论宗旨,中华民族历来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彰显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谱写了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文明复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内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文化自信的深层反映与本质体现。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开放心态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凝聚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