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勇攀科技发展高峰,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深刻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五个方面重要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求我们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集中精锐力量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求我们打造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主力军、国家队,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求我们努力破解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充分激发和释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求我们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谋划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科技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要求我们既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又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队伍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同时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
自觉肩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光荣使命
工程科技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自觉肩负光荣使命,更好发挥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工程院将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把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创造出更多“国之重器”作为首要职责,发挥战略引领和学术引领作用,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发挥院士群体多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围绕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和前沿领域,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紧扣国家发展新战略、新形势、新要求,敢于探索科学“无人区”,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技问题,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聚焦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推动院士和工程科技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在攻关中汇聚优秀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坚持应用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努力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作出更大贡献。积极促进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努力打造高水平国家高端科技智库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打造高水平国家高端科技智库提供了根本遵循。
着力打造“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国家高端科技智库,是中国工程院的重要职责使命。我们要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为宗旨,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研究为主攻方向,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进一步提升在党和国家科技决策中的支撑作用。围绕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推动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着重发挥院士群体智力优势,加强战略科学家队伍建设,根据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科技项目实施需求,重点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为有关部门和行业、产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扎实推进第三方评估,对国家实验室和重大工程专项等开展独立评估,围绕重大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方向选择、重大科技计划等积极拓展事前论证评审、事中评估和事后绩效评估评价;按照科学、系统、独立的原则,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意见,为完善科技政策、优化科技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提供对策和依据,努力推动完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评估体制机制。
不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并对院士们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在完善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体现了党中央对两院院士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党对院士队伍的领导,坚守院士称号荣誉性、学术性本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更好发挥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导向作用。
要进一步发挥院士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引领作用,激发院士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努力探索科学前沿,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杜绝非学术因素影响,让院士更加专注于科研,更加聚焦本专业领域,自觉抵制与学术专业无关的各类活动,决不能把大量时间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各种活动上。避免院士头衔滥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对违反学术道德、违规违纪的现象零容忍,清除影响院士队伍建设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院士增选导向作用,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全局出发,吸收更多工程科技一线的优秀人才进入院士队伍,不断优化院士队伍学科、年龄和区域结构。在院士评选中“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不断提升院士队伍质量。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百年奋斗,百年风华。100年来,我们党领导的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科技工作者让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以“两弹一星”屹立在世界东方,让中华儿女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支力量的代表,是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彭士禄、袁隆平、黄旭华等共和国的脊梁。正是一代代科学家的接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伟大精神是永恒的。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求广大院士做好“四个表率”,接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楷模为国建功的无上荣光,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胸怀赤子之心、挺立时代潮头,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坚持胸怀大局、着眼长远,为国举才、为国育才,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让科技报国的传统薪火相传。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