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

作者:沈壮海   更新时间:2021-03-29 10:34   阅读次数:[]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如何办好思政课问题与众多辛勤耕耘在思政课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面对面深入交流。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主持召开专门座谈会,与来自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同堂共话思政课,这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并就如何办好思政课问题,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既指明了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努力方向,也为广大思政课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思政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思政课教学领域以及整个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鼓舞着广大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勇于担当作为,也引领着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思政课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一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里程碑。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之作为办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

一、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我们党向来重视学校思政课的建设问题。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极为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在大中小学的实地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无不论及思政课建设,无不叮嘱要切实抓好思政课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之所以如此重视,根本原因在于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将之概括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认为其作用“不可替代”。准确把握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地位、“不可替代”作用,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前提。

思政课之所以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于它回答的是教育的关键问题。这一关键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宋代理学先驱胡瑗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古往今来,培养人,从来都是学校的天职。但是,所要培养之人的内涵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极为具体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其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也特别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后,直截了当地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所以如此毫不犹豫、开宗明义,是基于对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问题的坚定不移。对于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且每次都斩钉截铁、旗帜鲜明地给出这样的回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一教育首要问题、关键问题的反复明确重申,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也就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新人,要有过硬的知识能力,更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没有这一点,“人”无以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才”也无以定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思政课所担负的职责,就是为我们所培养的人给出明确的立场和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予以准确引导,因而在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思政课之所以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于其面对的是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关键群体”,培养的是这一关键群体的“关键素质”。这些青少年,寄托着千家万户的希望,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青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思政课所面对的,便是这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亿万之众,是充满生机、蓄势待发同时也需要悉心呵护、培育涵养的希望。从人生发展阶段来讲,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阶段,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心智逐渐发育健全,思维开始进入最活跃状态,特别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学的展开,由小学至大学,所伴随的正是青少年迅速成长,需要“蒙以养正”的关键阶段。思政课面对的是处于关键人生阶段的关键群体,所要培养的也是人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方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最关键的素质。人无德不立,思想政治素质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整体形成,也直接关系着人的素质的实际之用。因而,育人之根本在于立德。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六者之中,论“德”之多,堪为“首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立德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思政课的职责。他指出:“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思政课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些论述切入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聚焦一个共同的素质,即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德。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就是要担负起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的特殊定位、所担负的特殊职责,决定了其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关键意义。

二、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

就教育发展的宏观整体来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就任何教育活动的具体展开而言,教师亦是主导力量,是引导教育活动、影响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谈论的核心主题也是好老师之于人生、学校、民族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他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思政课教学中,主导性的因素同样是教师。教师是推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矛盾转化的主要方面,实际而具体地决定着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对思政课教师积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殷殷期勉,并给予了精心指导。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必须有办好思政课的充分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充分的信心,就不可能有推进这一事业的坚定执着,更不可能演绎出这一事业的精彩。办好思政课,我们之所以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这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保证;在于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于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这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重要基础。这些方面都是我们有充分信心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根据。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方面条分缕析,引导思政课教师在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和把握中形成办好思政课的坚定信心。深入理解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性开创性成就、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创新发展、深入理解思政课建设的丰富积累与宝贵经验,是思政课教师形成并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办好思政课信心和底气的重要前提所在。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必须有过硬的素质。教师是讲台上的主角。教师的素质,是教师演绎教育精彩的主体性根据,是一切积极的外在条件真正发挥有益于教育活动顺利推进重要作用的内在依托。对于教师的素质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强调“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他还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等诸多方面,深刻分析教师素质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2014年9月,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2018年5月,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标准予以再次重申。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对教师素质如此集中、明确的论述,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质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素质要求的思想在思政课教师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素质要求上的进一步具体化展开。政治要强,即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要能够坚定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情怀要深,即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装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真情实感和执着追求;思维要新,即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视野要广,即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自律要严,即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信道守道践道,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即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这些要求,贯穿知、情、信、意、行诸方面,对思政课教师应有的综合素质给出了全面勾勒,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培训的“课标”,也是思政课教师自觉修养、练本领强素质的指南。思政课教师要在不断增强本领、提高素质中,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必须有不懈改革创新的高度自觉。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这个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生前所未有大变革的时代,只有永不停顿的改革创新,才能跟上这个时代、引领这个时代。思政课教师既身处飞速变化的现实之中,也面对着思维空前活跃、身心迅速成长的青少年,只有永不停顿地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代同行,与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的心灵交流、引发深层的思想共鸣。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0年9月,在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出,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思政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也就如何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作出一系列精辟论述。他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方面的“相统一”,贯穿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教学中一系列重要矛盾关系的正确处理问题,阐明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规律的明晰呈现,也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模糊认识、争论话题的明确引导和透彻解答。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我们对八个“相统一”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这些原则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称之为“打好组合拳”。他强调,“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始终把握住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指向,在此基础上打好八个“相统一”的“组合拳”,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成效。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必须不断涵养职业认同感、葆有职业荣誉感。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内驱力。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关于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职业的光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论及,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赞誉“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看到教师群体整体上具有强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的同时,我们还是要客观承认,一些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认为思政课教学没有学术含量,思政课教师没有学术水平。这些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师扎实讲好思政课的积极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思政课教学涉及知识范围广,其中不仅有学问,而且是有“大学问”,“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学校思政课教师交流时专门讲了自己亲自到高校给学生讲思政课的经历和体验,并称“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体悟思政课教学中所内含的“道”“学”“术”,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并不断练好内功、提升素质,更好地展现思政课教学的“道”“学”“术”,赢得学生的认可,赢得学术界、教育界同仁及社会多方面的认可和尊重。

三、构建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但教师关键作用的有效发挥,还有赖于一系列条件和因素的支撑。思政课建设的有效加强改进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加强改进,任何时候也都离不开强大的合力推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思政课建设成效,同时也指出思政课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教师队伍结构还要优化,整体素质还要提升;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等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是更好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更好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客观要求。在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有效构建、凝聚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切实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思政课,同样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在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作出了积极示范。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将办好思政课的各项要求落在实处。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自觉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待思政课,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增强办好思政课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使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为思政课建设的加强改进、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在办学的大方向上游移不定、含混不清者,不可能对思政课建设真心重视、有效领导。要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党委工作的大事之列,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学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此外,学校主要领导要率先行动、示范引领。大学领导是教育者,更应该是政治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一个考验。能不能讲好思政课,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的体现。”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把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真切地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信赖尊重思政课教师、关心支持思政课教学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对于思政课建设,既要从严管理,也要科学治理。从严管理,就是要以更高质量标准实施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强化师资队伍素质建设,正师德、肃师风,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科学治理,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政课建设与教学规律,将对思政课教师和教学的管理建立在对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自觉遵循之上,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把握之上,其中尤其是要注重加快推进构建符合思政课特点的教师评价、教学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一些学校口头上把思政课捧得很高,但落实不到教育、学术、人才评价机制上,有的跟国外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走,一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排次、定序、论英雄。思政课专业没办法在所谓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自然而然成为被价值评价体系排斥的对象,甚至有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系都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进人、评职称,有的靠学校特批照顾。久而久之,有的地方形成了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给一些思政课教师造成很大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要通过符合构建和完善思政课特点的教师评价、教学评价体系,为办好思政课确立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调动、创造活力的充分激发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还要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守纪律,不意味着不能讲矛盾、碰问题。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思政课教师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引导认识、夯实信仰的作用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是要推进学校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一体、纵向贯通。就横向而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育人机制。学校是教育之所,它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场域都是育人的所在。如果将立德树人的任务仅仅诉之于学校教育的某一个方面,包括仅仅诉之于思政课,那么立德树人的任务是绝对不可能圆满完成的。立德树人的有效推进,一定是整体性的,是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共同的事业。这就要求学校真正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这样的合力体系中,深化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对接、协同,深化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程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以整体的合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深化,推动立德树人成效的提升。就纵向而言,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一体化建设进程;要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让思政课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知心伴行者”“入心引导者”。此外,构建办好思政课的强大合力,还要注意进一步深化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深化探索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新方法新模式。

当今,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伟大的新时代吹响的教育号角。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办好思政课,担负起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应有的力量。

(原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