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家国同构汇聚抗疫磅礴力量

作者:邓凌月 王玮   更新时间:2020-05-08 19:33   阅读次数:[]

抗疫斗争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将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汇聚起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

此次疫情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文化,在抗疫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医护人员奋勇逆行,官兵部队千里驰援,海外华人爱心相助,志愿人员默默奉献……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全国亿万人民各尽其力、各担其责,用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抗疫行动,唱响了感人肺腑的新时代旋律,谱写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强大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壮美篇章。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与国从来都密不可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描述家国情怀的千古名句数不胜数。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理念,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有“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赤诚。家与国同声相应、同频共振,从孝亲敬老、安居乐业,到济世为民、匡扶天下,家国文化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人们继承和发扬着这一优秀传统,把爱家人、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个人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同频共振的家国文化。

家国文化,是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脉,是维系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纽带。回望五千年发展史,正是因为在内心深处蕴藏着家与国密不可分的深情大爱,中华民族才能在历经艰辛曲折、饱尝坎坷苦难后,依然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正是因为满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骨肉同胞和灿烂文化的眷恋,中华儿女才能在重大时刻和危急关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持续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家国文化积蕴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深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流淌在各民族人民的血液中,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在特质和精神基因。

爱国主义精神是家国文化的重要内核。强烈的民族独立意识、民族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都是爱国主义的鲜活写照。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救国壮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风骨;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烈情怀;孙中山“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革命斗志……这些流芳百世的爱国情怀,使得家国文化得到传承与升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和今天的抗疫精神,又将家国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家国文化彰显着中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强大的凝聚力。

群体互助思想是家国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有着“善群则生”的传统义利观,崇尚“一株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群体互助精神,尊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义利兼顾、义重于利的传统道德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没有哪个人、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当疫情在各国蔓延时,仍处在疫情吃紧阶段的中国,无私分享防疫经验,尽力提供国际援助,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树立了世界防疫的新标杆,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协和万邦,四海一家”,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用勠力同心、患难与共的人间大爱谱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响乐章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重视群体利益的大国在面向世界时的开放包容和尽责担当。

(作者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创新工程研究基地研究员)